经历长假后,孩子的作息和心态往往处于“自由模式”。突然切换到开学节奏容易引发身体和心理的不适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孩子的心理,让他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开学焦虑呢?
第一:理解孩子的情绪
当孩子出现烦躁、逃避或身体不适时,父母首先要接纳他们的感受。比如有的孩子担心作业没完成会被批评,有的害怕新学期的学习压力。这时,家长可以主动和孩子聊聊:“妈妈小时候开学前也会紧张,但后来发现老师和同学都很友好。”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,让孩子明白焦虑是正常的。同时,避免用“别瞎想”“这有什么好怕的”否定孩子的情绪,而是耐心询问:“你具体担心什么呢?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。”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而不是孤立无援。
第二:用行动化解焦虑
开学前,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两件“小事”:一是整理学习用品,比如陪孩子挑选新文具、给书包贴上姓名贴。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对开学产生期待感,就像准备一场有趣的冒险。二是制定一份简单的计划表,比如写下“第一周每天预习20分钟课本”“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玩游戏”。注意计划要具体可行,避免“好好学习”这类空话。这些行动不仅能分散孩子的焦虑,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对新学期的掌控力。
第三: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
有些家长会在开学前反复强调“收心”“努力”,甚至突击检查作业、报补习班。这些行为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感。不妨换一种方式:全家人一起聊聊假期的趣事,比如“这次旅行你拍的照片真棒!开学后可以和同学分享”。或者用轻松的语气说:“新学期又可以参加运动会了,你跳绳那么厉害,肯定能拿奖!”如果孩子确实存在作业拖延,也不要严厉指责,而是平和地提醒:“还有三天开学,我们看看哪些任务需要优先完成?”
第四:耐心陪伴,给足适应时间
开学后的头两周是关键适应期。有的孩子可能会赖床、上课走神,甚至抱怨肚子疼。这时父母要避免急躁,可以和孩子约定“过渡小目标”:比如第一周先做到准时到校,第二周再调整听课效率。放学后多倾听孩子的校园见闻,哪怕只是“午餐吃了鸡腿”“同桌换了个新水杯”这类小事。这种日常交流能帮助孩子逐步重建对学校生活的安全感。